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醫師如何幫幼兒看眼疾


眼睛是大家公認的重要器官,當幼兒眼睛有狀況時,常給照護者帶來極大的壓力。本篇談談醫師如何幫幼兒看眼疾,讓照護者對診療過程有所了解,能在看診時適當協助診療,避免沒必要的恐慌與誤會。

幼兒眼疾有其特殊性,加上幼兒不會表達,只能仰賴照護者提供資訊,供醫師判斷檢查的重點,進而推論可能的疾病。因此需靠照護者仔細觀察,盡可能收集相關資訊,例如症狀為何?幾天了?是否紅腫?揉眼睛?有無分泌物?什麼顏色?份量多寡?什麼時候較多?有無合併全身性症狀?如發燒、流鼻水等;過往病史,是否曾有相同症狀?家屬有無類似狀況?藉著這些訊息,醫師有時可以很快的下診斷,但有時就需大費周章了

一個每天都淚汪汪的幼兒,跟今天一早突然流淚,在診斷推理過程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思維。前者會想到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後者就要考慮過敏或感染性結膜炎。揉眼睛是幼兒常見的症狀,或許是眼睛癢導致,進而推論是否有過敏性結膜炎,但也得檢查一下上下瞼結膜的變化才能確定。有些幼童習慣性揉眼睛,尤其是睡前,但其實只是想睡的自然反應。

二歲以下的幼童,不易進行細隙燈檢查。雖然有手提式細隙燈,但是孩童動來動去,使用上並不容易,通常僅在麻醉或鎮定後檢查重大眼疾時使用。一般門診時,醫師在收集照護者提供的資訊後,預判懷疑的疾病,快速擬定需要檢查的幾個重點。由比較不會惹哭孩子的檢查,比如眼位、外觀先開始,接著可以跟孩子練習裝鬼臉,趁機扳下下眼皮,觀察下瞼結膜、球結膜及角膜下側,至於上瞼結膜要不要翻過來看,就得看幼兒合作的程度。對醫師而言這是一項挑戰,有些幼兒覺得你在跟他玩遊戲怎麼翻都很嗨,有些連稍稍碰觸都有激烈的反應,這種孩童要完整檢查是不太可能了。曾為了認真檢查上瞼結膜,但孩童拼命抗拒,把孩子搞哭,家長直接在谷歌評論上宣布本人是粗魯的庸醫,這也是寫這篇文章的靈感來源。完全無法配合的幼兒,若非檢查不可,在萬不得已時,需要強制約束。在醫院會備有專用的約束包布和約束帶。在診所,可由父母坐在診療椅上,面對面抱住幼兒,將幼兒雙腳夾在父母的雙腿之間,並用雙手約制幼兒雙手,將幼兒放倒後,頭部夾在醫師雙腿內側間,醫師助手負責拿手電筒照明,可爭取短暫時間檢查眼睛。

三歲以上的幼兒已可安坐在細隙燈前接受檢查,但敏感的小孩可能因為輕微的刺激,例如細隙燈的亮度;未知的恐懼,和以前看診的不良體驗,而導致不安,輕微的碰觸也可能引發抗拒。此時醫師和照護者可先安撫,用簡單的語言告訴孩子即將進行的檢查,我的診桌旁備有小玩偶可以和幼童互動。更好的方法是告訴他醫生要跟他玩遊戲,將整個檢查過程幻化為遊樂園,先動動細隙燈的升降平台,模仿電動玩具,引起他注意。把頭靠近下巴架模仿當太空人,把手握在細隙燈把手充當騎摩托車,打開檢查燈光說要開始騎車了。也可請父母或同行兄姊示範接受檢查,降低他對陌生事物的不安。當然也有勇於嘗試的小孩早就躍躍欲試,根本不須哄騙。三歲也是幼兒篩檢視力的適當時機,不論眼睛有沒有狀況,都應帶給眼科醫師做個檢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