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是導致老年人失明及視力衰退的主因,發病率隨年紀增加。它的病因是多重的,且其機轉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所以對於白內障的預防或藥物治療,多數也是說說而已。一般認為,老化改變水晶體化學成份,造成蛋白質變性及色素增加,降低了水晶體的透明度。臨床上老年性白內障可分為皮質型、核硬化型和後囊下三種型態。實際上在單一病例中,各型態會相互混雜表現(圖一、圖二),因此當我們稱某一型白內障時,是指這一型的特徵較明顯而稱之。不論是那一型,老化都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但某一型白內障會和一些特殊危險因子較有關聯。
圖一和圖二為同一病例, 有核硬化性和皮質性的混合變化 |
1. 核硬化型白內障
最普遍的老年性白內障,由水晶體核開始變硬變混濁,在細隙燈下可觀察到水晶體核的密度比皮質高出許多。這變化改變了水晶體的折射係數,導致近視度數增加,本來有遠視的人度數會降低。平常需戴老花眼鏡的人會發現,不須老花眼鏡也可看清近物,醫學上稱之為「第二春視力」,這現象很容易被渲染為服用某種保健品或鍛鍊某種保健功法的效果。其實這只是暫時現象,是繼續惡化的過渡期。相反的,近視的人則會對持續增加的度數驚恐不已,害怕快瞎了。初期調整眼鏡度數,尚可改善視力,但隨著硬化加重,度數持續增加,調整眼鏡的效果也越來越差,那就該考慮白內障手術了。由於水晶體核的硬化相對均勻,視力通常可維持相當一段時間。又由於是近視性的變化,對於看遠的影響會比看近的明顯。雖說這個過程可能緩慢持續數年之久,但也有快速變化的情況。經歷過最誇張的病例,幫他驗好新眼鏡,一週之後來取眼鏡又覺得不清楚,一驗之下度數又增加了,只好認賠再換一副。
2. 皮質型白內障:
皮質位於水晶體囊和核之間,此區塊混濁為主的白內障稱為皮質型,糖尿病的人較易發生此型白內障。
初發期: 由邊緣形成灰白色楔狀混濁,尖端朝向瞳孔中心,此時水晶體中間仍是透明的,因此視力不受影響。
膨脹期: 在此階段,皮質因吸收水份而腫脹。少數病例,虹膜被水晶體往前推,前房變淺,隅角變窄,進而誘發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若有此併發症,應在急性期過後進行白內障手術。
圖五 白內障誘發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星號為膨脹之白內障,箭頭為極為狹窄的前房
成熟期: 膨脹現象逐漸消失,前房慢慢恢復正常深度,但水晶體完全混濁,此時是施行白內障摘除手術的最佳時機。
過熟期: 若長期置之不理,皮質乳化分解,水晶體囊袋皺縮,體積縮小,水晶體核下沉。乳化的皮質若滲出到前房,會引起過敏性葡萄膜炎或晶溶性青光眼。在開發中國家因醫療不普及較常見,筆者於巴紐義診時即遇過數例。在台灣偶而會在獨居偏鄉,或非常固執的老人,見到此期的白內障。此階段手術難度提高,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也加大,醫師看了會頭皮發麻。基於專業訓練背景,醫師也可改回傳統的大切口囊外取出術,可能會比超音波乳化術來的容易執行。
3. 後囊下白內障
此型混濁的位置在水晶體後囊內面的中間,剛好是眼睛光學系統的節點,所有進入眼睛的光線都需經過此一點,因此視力很容易受到影響。相較於核硬化型或皮質型白內障,此型發生年齡較早,進程也快些。
圖七 後囊下白內障,利用反射照明法觀察,中間呈現混濁 |
圖八 與圖七同病例,切面可觀察到同時有核硬化,箭頭為後囊下白內障範圍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病患會抱怨在暗處看得比亮處清楚,因為亮光會使瞳孔收縮,進入的光只能通過混濁的區塊,因此視力大受影響。在暗處時瞳孔會放大,光線會由水晶體週邊透明處進入,視力反而較佳。此型和外傷、發炎、游離輻射、酗酒或使用類固醇藥物有關。在未開刀前,會建議患者配戴太陽眼鏡讓瞳孔適度放大,特殊情況下也可給予散瞳劑,來改善視力。
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藥物證實可以預防、延緩或治療白內障,手術摘除是唯一有效的方式。當白內障影響視力,妨礙生活品質時,就該考慮手術了,視力和白內障熟不熟都不是最需要考慮的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