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紫外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紫外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眼睛糊到蜊仔肉 - 眼翳

 

        台語俗諺「眼睛糊到蜊仔肉」,形容一個人白目、不辨是非、識人不明,從小聽到大,又身為眼科醫師卻不清楚這俗語怎麼來的。上網找眼翳的台語,卻意外發現原來兩個眼皮開合就像蜆一樣,裡面長出的贅肉就像蜊仔肉,先人如此傳神的俗諺,談的其實就是眼科醫師熟悉的眼翳。

        眼翳是長在角膜邊緣結膜(眼白)上的贅肉,又稱「翼狀贅片」,通常靠鼻側較易發生。一般認為它是因陽光、乾燥空氣、灰塵等長時間的刺激,導致結膜組織增生、新生血管及上皮增厚。初始的增生組織是在眼白上一個略帶黃色、血管略多的小突起,稱之為眼裂黃斑」。眼裂就是上下眼皮張開的範圍,黃斑則是形容它的外觀。但患者聽到黃斑兩個字就很緊張,感覺快瞎了,其實和黃斑部病變完全不相干。組織若持續增生,會朝向角膜增長,形成一個尖端侵入角膜的三角形,嚴重者甚至遮到瞳孔而影響視力。偶爾眼翳會同時長在鼻側及顳側,眼科醫師戲稱為雙龍搶珠

    

眼裂黃斑,箭頭所包圍之區塊

         眼翳確切發生原因並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紫外線的曝露量有密切的關聯,長時間曝露於陽光下,乾燥炎熱的氣候,以及風沙大等慢性刺激可能都是主要因素。調查研究顯示長時間生活在戶外的農民、漁夫及建築工人等較常見;年紀越大,鄉村比都市,居住於低緯地區罹患率都較高,相當程度顯示紫外線的累積及照射量是重要因素。多數研究顯示男比女多,但一個西藏的研究顯示女比男多,所以性別可能並非重要因素,生活方式影響較大。

眼翳

         眼翳一般不會造成不舒服,多數病人是因為眼睛常常紅紅的不好看而求診。由於新生血管多,稍受刺激,包括熬夜、喝酒、吃刺激食物,曬太陽或及曝露風沙中,都極易眼紅。偶有異物感是因增生突起處輕微破皮,及淚水無法平均分布而導致,一般給予人工淚水即可。若眼翳變紅而不舒服,則已有發炎現象,可以弱類固醇藥水或藥膏暫時解除症狀,但不應長期使用。若眼翳大到遮住瞳孔妨礙視力,增厚而影響外觀,或導致高度散光則需借助手術將其切除。

         眼翳切除為門診手術,術後於傷口處加壓包紮,幫助止血及表皮癒合,並給予消炎止痛藥服用以減少疼痛感。第二天回診除去加壓包紮,檢查傷口,之後只需按時點眼藥及門診追蹤檢查至傷口癒合即可,傷口完全癒合前會略有痛感。手術切除眼翳以後,約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病例仍會復發。有許多手術方法例如自體結膜移植,使用抗癌症藥物(Mitomycin-C)降低纖維細胞活性,都可以降低復發機率。筆者使用傷口緣結膜壓平復位的方法也有不錯的效果。早期曾以放射線照射減少復發率,現已無人使用。網路上雖有許多包括各類營養食品的預防方法,但並無切確證據。從根本做起,在戶外活動時,戴上太陽眼鏡,防止紫外線、風沙的曝露,是較有效的預防方法。

 


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談談變色鏡片




變色鏡片是感應紫外線,在陽光下鏡片逐漸變黑,而在室內光線下回復透明原狀的一種鏡片。變色鏡片可以自行調節進入眼睛的光線量,並過濾紫外線達到保護眼睛的效果,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需在戶內外進出時頻頻更換眼鏡。

變色鏡片在60年代由康寧玻璃發明,而在90年代由全視線(Transition) 發揚光大,通俗英文中甚至直稱變色鏡片為Transition lens 而不稱其本名photochromic lens。不過這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康寧鏡片的材質是玻璃,玻璃變色鏡片的基本原理,是在鏡片材質中混入上百萬的鹵化銀結晶,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這些結晶起化學變化而變形,結合成可以吸收及擋住光線的結構,鏡片變黑達到阻擋光線的效果。缺乏紫外線時,這些分子退回原來的形狀,仍然隱藏在鏡片材質中,鏡片又回復透明的狀態。全視線鏡片則是樹脂鏡片,在鏡片上鍍上一層有機感光分子,光照時分子結構會改變吸收光線來達成變色的效果,這有點像百葉窗旋轉葉片方向就可開放或擋住光線。

        變色鏡片也有些缺點,早期鏡片變色過程緩慢,常進入室內已一段時間,還有人誤認你戴著太陽眼鏡,而且變色效果越來越差,顏色會逐漸殘留,使用一陣子後鏡片會有淡淡的色彩,有些人會覺得有點邪門而不為人所喜。另外早期玻璃變色片的時代,由於鹵化銀結晶平均分布整片玻璃,而我們都知道近視要戴凹透鏡,中心較薄越旁邊越厚,可以想像鏡片厚的地方顏色較深,薄的地方較淺。以近視鏡片而言,中間顏色較淺,週邊顏色較深,活像個熊貓眼;而且較需保護的中間部分,顏色反而較淺,非常不合理。若兩側度數相差甚多,則顏色深淺不一,外觀上有點詭異。現代的樹脂變色鏡片會在鏡片上鍍上一層均勻的變色膜,已解決上述的問題。

        以現代的鏡片較為不討喜的是在陽光下照相,總是戴著太陽眼鏡有些人會介意。另一個就是開車時變色鏡片因汽車擋風玻璃阻隔了紫外線,鏡片變色的效果較差。為了要改善此缺點,廠商也發展了駕車專用的變色片,這種鏡片不僅根據紫外線量也會感應光線量而變黑,而且其變黑程度比一般變色片還深,缺點則是在室內無法完全回復透明。現代的變色片也可選擇灰、褐及墨綠三種標準的太陽眼鏡顏色。鏡片變色效果也和溫度有關,冷的時候會變得比較黑,所以冬天較不需要時偏偏變得較黑,夏天非常需要時又沒那麼黑。國外的網站甚至會建議不要帶變色片駕駛雪地摩托車,以免太暗了發生意外。變色效果也會逐年變差,正常的鏡片壽命大概是三年左右。

        一般人為了方便選擇變色鏡片,以醫療的觀點,醫師會建議某些特定族群戴變色鏡片,例如白內障術後覺得太亮的,以長效型散瞳劑治療近視的孩童以及老年性視網膜病變者,變色片都是極佳的選擇。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近視族如何戴太陽眼鏡



   近視族對於沒近視的朋友戴起造型時髦,Logo大大的太陽眼視鏡實在是酸味十足,為了也想過個明星癮,就決定去配一付隱形眼鏡或做雷射近視手術。除此之外,難道近視族就沒有戴太陽眼鏡的權利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近視族都知道有種太陽眼鏡前掛可以夾在眼鏡上,早期的前掛都是大大的一片,不怎麼美觀,很歐吉桑感,女孩們更是視為畏途。逐漸的有配合鏡框同樣造型的前掛,以磁鐵或夾扣附在鏡框上,接受度大增,甚至有一副眼鏡配個二三付不同顏色的前掛,酷哥辣妹甚是喜歡視為時尚,可是二組鏡片壓在鼻樑上的重量實在不輕。更新的發展就是太陽眼鏡套鏡,外觀猶如看3D電影的眼鏡,整個罩在近視眼鏡外,不戴眼鏡時也可單獨使用,擋太陽、擋風都不錯用。

   近視族可驗配有度數的太陽眼鏡,以近視鏡片染上個人喜好的顏色。顏色的選擇以灰、墨綠、琥珀色為主,流行的粉紅、淺綠、淡藍等,僅適合搭配衣飾,但無法保護眼睛。配有度數的太陽眼鏡時,易犯的錯誤就是選錯鏡框。鏡框應選擇一般近視鏡框即所謂的光學框,而非太陽眼鏡鏡框,因為太陽眼鏡的造型較貼近臉部,幅度較彎,配上有度數的鏡片戴起來會頭暈。有度數太陽眼鏡的一個小缺點是常會忘了自己戴的是太陽眼鏡,進入室內忘了換眼鏡而出糗。筆者曾在國外知名美術館,戴著太陽眼鏡逛了半天,才發現鏡子中的那個人還頗像電影裡專偷美術名作的大盜。

   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情況,變色片是最佳的選擇。早期玻璃變色片的原理,是在材質中混入鹵化銀結晶,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這些結晶起化學變化結合成可以吸收及擋住光線的結構,使鏡片變黑。一般光線下,這些分子就退回原來的形狀,鏡片又回復透明的狀態,現代樹脂變色片則以有機變色鍍膜來變色。變色片可以自行調節進入眼睛的光線量,並過濾紫外線達到保護眼睛的效果,因此在戶內外出入不需頻頻更換眼鏡。早期的材質,退色速度較慢,也無法完全恢復透明是其缺點,新式材質已解決這些問題。變色片還有一個小缺點,就是不完全適合駕車時用,因為鏡片是利用紫外線來變色,除非開的是酷酷的敞篷車,所有的汽車玻璃都會擋掉紫外光,鏡片變黑的程度較差。不過些微變色加上擋風玻璃及隔熱紙的隔絕效果,我個人還是湊合著用。市面上也有駕車專用的變色片,在車廂中也會變色,只是在室內無法完全回復透明。變色眼鏡也非常適合使用長效散瞳劑治療近視的小孩,可改善畏光,阻擋過量光線進入瞳孔散大的眼睛,以保護視網膜。

正確選擇看的清楚又能保護眼睛的太陽眼鏡,四眼田雞一樣活躍在艷陽下。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誰需要戴太陽眼鏡


          誰需要戴太陽眼鏡,答案其實超簡單,每個人都需要,只是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需要。首先要提到的人選可能出乎大家的預料,兒童是非常需要太陽眼鏡的一個族群。兒童在戶外活動的時間較長,而且水晶體比成人來的透明,代表著光線更容易進入到眼球深處的視網膜,因此戴太陽眼鏡的需求其實遠高於成人。更由於國內近視的普及,使用散瞳劑來控制近視是最普遍的治療方法,使用長效散瞳劑的學童其瞳孔在強烈的陽光下可能無法完全收縮,此時利用太陽眼鏡或變色眼鏡來阻絕光線及紫外線就格外的重要。

        其次就是經常在戶外陽光下活動工作的人,例如農夫、郵差、營建工人以及職業駕駛或泳池救生員等更是需要。因為戶外工作者紫外線暴露的時間相對的長,累積曝光量增多,利用太陽眼鏡濾掉強烈的光線,可以讓眼睛比較舒服。二來擋掉紫外線避免掉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

        想防止白內障戴太陽眼鏡是不二法寶,因紫外線正是加速白內障生成的最大元兇。白內障初期的人因水晶體的部分混濁,光線進入眼睛碰到混濁之處,呈現散射易造成眩光現象,太陽眼鏡正是處理此種情形的最佳選擇。開完白內障的人也常需要太陽眼鏡,一來混濁的白內障被透明的人工水晶體所取代,進入眼內的光線變多了,很多剛開完刀的人會抱怨太亮了,太陽眼鏡可以降低光線,讓眼睛慢慢適應術後的改變。雖然現代多數的人工水晶體都有過濾紫外線的功能,但是加上太陽眼鏡讓眼睛較舒服更讓視網膜多一層防護。因黃斑部病變視力不良的人,戴上不同程度及顏色的染色鏡片有增強視力的功用,也會讓眼睛較舒服。

        人種的差異對成太陽眼鏡也有不同的需求,高加索人種如灰、綠、藍的淺色虹彩對於光線阻隔比不上蒙古人種的深棕色虹彩,因此老外常戴太陽眼鏡不是沒有原因的,同樣光線條件下他們的眼睛會比我們來的怕光。

        有些藥物會增加光線敏感度因此會使身體對紫外線更加敏感,例如四環素抗生素、磺胺藥物、避孕藥、利尿劑或安定劑等。使用這些藥物者特別注意對於光線的防護,而在眼睛方面當然就是太陽眼鏡了擔任要角了。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副太陽眼鏡,只要在強光下戴上它吧。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什麼是理想的太陽眼鏡


  說起太陽眼鏡,腦海中浮現的是開著敞蓬跑車的俊男美女;騎著哈雷機車的老大;星光大道中的明星;還有大人物的保鏢們,無非是耍酷或不想讓人瞧見眼神正瞟往何處。許多人也因此反對太陽眼鏡,認為此物絕不是正派人士所應擁有。不信只看在眼科門診,建議開完白內障的老婦人戴太陽眼鏡,一定會被抗議說:「我才不敢這麼〝ㄌㄧㄠ〞,會被人說話。」
其實,任何人只要在陽光下活動,都應考慮戴太陽眼鏡,一方面遮蔽強光,讓眼睛較舒服,更重要的可避免強烈的紫外線傷害了眼睛。只是面對在眼鏡店中買一送三免費送的太陽眼鏡;百元一支的菜市場眼鏡到設計師名牌一支數千元,到底太陽眼鏡的選擇標準是什麼呢?

  首先談到色彩的問題,太陽眼鏡以平均降低各色光為首選,一般以灰、墨綠、琥珀色為主,時下常看到一些粉藍、粉綠、粉紅、淺黃、淺紫的眼鏡,那是追求時髦的配件,並不適合做為太陽眼鏡之用。一支理想的太陽眼鏡應該可以過濾96%的紫外光並通過15~30%的光線,通過光線的程度,則和使用的場合有相當關係,一般太陽眼鏡的顏色深度,以戴上後看不見眼球為標準,而在一些特殊場合,如救生員、職業駕駛、滑雪等,就需更深色的鏡片,以美國FDA的標準,駕駛汽車的太陽眼鏡光線通過率應小於8%,滑雪則是3%

  有些人抱怨戴上太陽眼鏡會頭暈,很可能是廉價太陽眼鏡惹的禍,許多廉價太陽眼鏡,裝的不是光學鏡片,而是一片染色塑膠片,戴上去後看東西會變形,看久了當然頭暈。要檢驗鏡片是不是光學鏡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日光燈下,看鏡片反射的日光燈管是否扭曲,若是扭曲就不宜配戴。

  由於戴太陽眼鏡都是在戶外活動性較強的狀況,因此樹脂或聚碳酸脂不易破裂的鏡片是較佳的選擇。太陽眼鏡的框應當較大,貼近眼部,有弧形更佳,許多運動品牌的太陽眼鏡就依這樣的需求設計,可是要注意的是這種鏡框並不適合裝上有近視度數的鏡片。因此除少數特殊設計,或戴隱形眼鏡,近視族和這一類的太陽眼鏡是無緣的。另外眼鏡當然要戴起來舒服,平穩的架在鼻子上,對耳朵也不應有過度的壓力。

        以鏡片的種類而言,則有不同的作法,第一種是鏡片製作時已加入染料,整體著色,玻璃太陽眼鏡皆屬此類。第二是染色,樹脂鏡片多屬此類,利用毛吸原理,將鏡片染色,可以染成各種色彩、濃淡及漸層。另外,還有變色鏡片,利用鹵化銀接受紫外線照射時會變暗;離開紫外線,鏡片就慢慢恢後成透明。另外有一種偏光鏡片,因光線是向上下左右波動,偏光鏡片就好像一道柵欄,過濾橫向光線,讓直向光線通過,因此就不會覺得光線刺眼,對於釣魚、駕駛等場合非常適合。

        太陽眼鏡是實用的生活必需品,不是奢侈品也不僅是造型的配件,有了這個觀念,放心的戴上您的太陽眼鏡吧。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紫外線與眼睛

                                     
    台灣的夏天艷陽高照,紫外線指數超過7達到嚴重等級的日數,北部有四成,中部約六成,在南部則高達八成,如何阻絕紫外線已成了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紫外線是陽光光譜中波長比可見光短的一部份,由早上10點至下午3點;越接近赤道;在沙灘或雪地;空氣越清新無污染或高度越高的地方,紫外線就越強。紫外線依波長可分為UV-A (320~400nm), UV-B (280~320nm)UV-C (100~280 nm)。波長越短者,其能量越高,傷害性也越大,好在UV-C於正常狀況下並不會穿過大氣層,只要你沒有計畫宇宙旅行就不用擔心了。另一個不為人熟知卻耳熟能詳的紫外線就是近視手術的準分子雷射,使用的就是198nmUV-C來精確切削角膜。
    大家都知道紫外線曬多了皮膚會黑,曬過頭了會受傷。而眼睛是遠比皮膚還脆弱的器官,過量曝曬當然會造成傷害。對眼睛的傷害可分為高強度短時間和長時間低強度的傷害。
高強度短時間的傷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強光性角膜炎即雪盲和電焊角膜灼傷。乾淨的新雪會反射高達85%的紫外線,在雪地裡若無特別的防護,眼睛會受到紫外線上下夾攻,極易使眼睛受傷,就是所謂的雪盲。在沙漠和海灘反射率約17%;而一般的土壤地面,反射率約只有2.5%,因此農夫等田野工作者,較不易遭至如雪盲的傷害。
電焊會產生大量紫外線,具有極強大的能量,若無保護鏡直視電弧光,角膜會吸收紫外光,剛曝露時並沒有什麼異樣,而於數小時之後表皮細胞逐漸死亡脫落,神經末梢外露。病人常於三更半夜因極度疼痛、淚流、畏光、眼睛紅腫、無法張開而求醫。另外在裝置有紫外線殺菌燈的實驗室、手術房、冷藏庫中的工作者,也常會意外的曝露在紫外線下而造成同樣的傷害。
    低量長時間曝露所形成的傷害,較易見到的就是眼裂黃斑,初生時會呈現一組織及血管增生,略帶黃色突起的小結節於角膜兩側結膜上。繼續增長則會呈三角形富含血管及纖維組織入侵角膜,稱之為翳狀贅片,若侵及角膜中間部位就會影響視力,這已證實和紫外線曝曬有關。因此常可在沿海地區居民、戶外工作者及農漁民發生。其次最為熟知的就是白內障,因水晶體吸收大部份的紫外線,避免紫外線到達視網膜造成傷害,而這個〝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水晶體也因不溶性蛋白質逐漸累積,而形成白內障。

    此外,紫外線及強光也會導至黃斑部病變。幫眼睛阻絕紫外線,太陽眼鏡當然是首選,搭配寬帽簷的帽子在強烈陽光下就更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