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白內障手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白內障手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放射狀角膜切開術後的白內障手術

    

           一週內陸續接獲不同醫師轉介放射狀角膜切開術後的患者來開白內障,也曾多次被諮詢相關問題,因此依個人經驗寫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助對此問題較陌生的醫師及病患。

         放射狀角膜切開術(Radial Keratotomy, RK)是第一種普及的近視手術,從80年代開始,至90年代準分子雷射發展後逐漸被取代。筆者有幸曾參與這段歷史,但在見到準分子雷射的成果後,便不再執行此項手術,並於1997年獲國科會補助前往瑞士伯恩大學,學習當時尚在發展中的準分子雷射,及進行相關傷口癒合研究。多數當時接受RK手術的病人現約六十歲上下,正是要面對白內障手術的時機。


RK術後,可觀察到角膜光區和瞳孔的中心點並不一致

         RK手術單論短期矯正效果其實不錯,但是長期有些併發症會干擾視覺,也造成白內障手術的困擾。首先,RK 是一個早期的屈光手術,因此光區偏位的情況並不少見。開刀前中心定位偏移,或下刀時長度、深度差異導致癒合力道不一,都可能造成光區偏位,誘發嚴重的彗星像差。其次是光區偏小。在RK盛行的時代,一個合理的光區是3.5公厘,以現在的觀點來看當然很小,而手術矯正效果的天花板大約是五百度。

        當醫師挑戰矯正五百度以上的度數時,有兩個做法:縮小光區;增加刀數,由8刀增至16刀甚至32刀;或兩者併用。我看過光區只有2.0公厘的病例,患者晚上完全無法出門。第三,不規則散光,前述兩個併發症皆會造成。此外,劃刀時誤切入光區(俄國式,由外往內切易發生),或術後角膜疤痕纖維化皆有可能造成;矯正散光的橫向切口,若未避讓縱向切口,兩切口交錯會產生魚嘴狀傷口,癒合不良,也易導致不規則散光。

        上述患者開完刀,眩光和星芒光都很嚴重,開白內障時若植入有繞射圈的人工水晶體會更行惡化。所以這些患者在白內障手術之前,一定要用角膜地圖,分析其光區位置,及判斷散光規則與否。若光區偏移嚴重、光區明顯小於瞳孔,及嚴重不規則散光。我會建議在白內障手術前兩個月,先行利用角膜地圖導引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 (Topolink PRK Topolink PTK),將光區擴大或矯正到較中間,兩個月後,表皮癒合完全,再開白內障。此時角膜曲度較易掌握,算出來的水晶體度數會準一些。更重要的是,術後眩光可大幅改善,但星芒光仍然無解。

        依照角膜地圖儀分析,規則散光當然可裝散光片;但若是不規則散光則應慎重考慮是否使用散光片,一來效果不佳,二來,須先確定患者於術後不會使用鞏膜鏡片或利用角膜地圖導引PRK來改善視力,因為散光片反而會影響這些治療。

         人工水晶體的計算在RK 術後是一個大問題,LASIKPRK改變角膜前弧未改變後弧,RK則同時改變前後弧,而且光區小且大小不一,會產生比LASIK更複雜的情況。RK角膜會成為一個扁圓的形狀,而且在光區外會有一個非常陡的曲度變化之處,稱之為膝蓋(Knee),因此若只用區區幾個點計算水晶體常會出錯。若手邊無特殊測量角膜的儀器,使用無術前資料Barret True-K公式,誤差最小。個人會再上ASCRS的網站,輸入Pentacam4公厘中間平均曲度再計算一次,多種程式算出來的差異少則50度大則200度。

        術前一定要跟患者解釋清楚,攤開所有的計算結果給患者看,用了全世界最佳的幾個公式算出來,差異就是這樣大,表示我們盡力了,在電視劇中醫師講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懂。我的做法是取平均值,再將目標值設為負1D,並採用延焦段鏡片,如此可容忍最大誤差。需跟患者解釋若一切正確,看近不用戴眼鏡,看遠有些時候需要,至少避免偏差成遠視,遠近都要戴眼鏡的風險。

         RK術後開白內障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傷口不能和RK的傷口交錯,因此透明角膜切口應絕對避免。八刀術式的可在兩道切痕之間下刀,位置儘量外移至輪部;16刀術式通常無空隙可下刀,需改成鞏膜隧道切口進入。

        要有RK傷口隨時可能裂開的打算,傷口交錯或乳化時眼內壓過高都會造成。萬一裂開先縫合RK傷口再繼續進行超音波乳化術。有醫師建議預先縫合下刀部位的RK傷口再開超音波切口,個人經驗只要遵行前一守則,應不是很需要。

         60%RK術後會有晝夜度數變動(Diurnal Fluctuation)的問題,早上的角膜較平,然後越來越陡,近視度數隨之增加,這是角膜生物力學不穩定所導致。如果患者尚有近視,則視力會隨著一天的變化,越來越差;但若已變成遠視則反之。這情況當然也添加一個水晶體度數算不準確的變數,有醫師建議分別測量早晚的角膜曲度來平均計算,但是反正本來就不會準,一點差異就放過它吧!這種現象在白內障術後仍會存在,所以評估術後屈光要小心。術後角膜會比正常的來的腫,在術後兩三週,若屈光度跟目標差異過大,通常偏向遠視,暫可不用太緊張。

        RK術後會有43%的患者會持續往矯正方向也就是遠視變化1D以上,可持續長達10年之久,個人也曾觀察到高達+ 4D的病例。光區小、刀數多或切口超出角膜輪部者,較易有此高度變化。這些人以電腦驗光儀通常無法驗出正確的度數,會偏近視。個人會交代驗光師,由驗光儀測出的度數加+3D為起點,慢慢地降度,可驗出較正確的度數。

        利用角膜交聯術來穩定角膜,降低遠視或晝夜變動,有醫師覺得很有效,但也有些醫師不以為然。理由是RK的角膜生物力學變化涵蓋整個角膜,但一般角膜交聯術的施術範圍約在中間7公厘,所以效果可能不佳。有一個效果較理想的處置是植入小光圈的IC-8 人工水晶體,可惜台灣尚未進口。術後若視力仍不理想,鞏膜鏡片可能是終極解決辦法。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白內障術後的千百禁忌???


   聽到要開白內障,週遭的三姑六婆街坊舊識紛表關心,並以老鳥姿態,提出一大堆要遵守的規矩或禁忌,刀還沒開已被搞的心神不寧了。白內障手術在我當眼科醫師的四十年間進步神速,有許多的禁忌其實都是從傳統傷口較大的水晶體囊外摘除術流傳至今,其間又真有不幸蒙受併發症的人現身說法,當然禁忌越來越多,我們來檢視一下這些"人家說有無道理,其成因又如何?

   “開完刀後不能拿重物,傳統手術會開一個大傷口,縫上五至七針,若傷口吻合不佳或縫線不夠緊,有可能一用力眼壓一高,傷口裂開或虹彩擠出傷口造成瞳孔變形,需再一次進開刀房重新縫合傷口,因此會囑咐開完刀一個月勿拿重物是合理的。但現代手術的傷口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大,而且是一個轉折隧道的結構,虹彩脫出的機會幾乎沒有,一週內勿拿重物應已足夠。所謂重物,就是需憋口氣才提的上來的重量,在這程度之下是不用擔心的。

   “術後不能抱小孩",跟拿重物意思一樣,但多一個風險。很多爺爺奶奶術後終於看清楚可愛的孫輩,興奮的抱起來逗弄,不知好歹的孫輩一拳揮中手術眼的案例幾乎每年都有所聞,有的是虛驚一場,有的卻有損傷,所以術後最好慢一點或戴保護眼罩再抱孫子。

   “開完刀不能接觸熱源,聽說人工晶體是塑膠類的產品,大家都看過塑膠遇熱後融解變形的景象,若發生在眼內那是何等駭人的慘狀,因此開完刀不能接觸熱源,否則人工晶體會融掉,多麼鏗鏮有力的描述。只是人工晶體在眼睛中包圍在前房水和玻璃體一堆液體中,外面又有角膜,熱源焦點也不聚在這晶體上,若水晶體受熱到變形,眼睛大概早已完蛋了。

   “術後不能洗頭洗臉,開個白內障要髒上一個禮拜誰受的了。重點在避免傷口沾水引起感染,只要避免水直接接觸傷口洗頭洗臉都沒問題,洗臉用毛巾擦拭,緊閉眼睛淋浴,到美容院臉部朝上享受一下讓人洗頭的樂趣,或像我一個天才病人戴了蛙鏡洗了一個禮拜的澡。

   “術後不能彎腰低頭,因為水晶體會脫位,有些婆婆就因為這樣不想開白內障,因為每天要禮佛膜拜。極少數白內障囊袋或懸韌帶受損的病人在開完刀後會有水晶體脫位的風險,不過除非受到嚴重的撞擊,機會真的不大。其實避免彎腰是避免眼壓增高,但以超音波乳化術後,眼壓高到四五十,也不見傷口裂開,標準的傷口其實是眼壓越高越密合,單是低頭水晶體就脫位的話,那你說吃飯怎麼辦?

   “術後不能運動,剛開完刀除非進行的是激烈或會相互撞擊的運動,一般散步、太極拳、跳土風舞等我都鼓勵越早恢復活動越好。游泳可能是剛開完刀唯一禁止的運動,主要是擔心傷口感染的問題,泡溫泉也因同樣理由要避免。

        “術後睡覺時要調整睡姿,保持平躺,若側睡術眼要朝上,其實只要蓋上保護眼罩,要怎麼睡就怎麼睡,壓不到眼球的,不要搞到翻個身都緊張兮兮,睡眠反受干擾。例外情形是併行其他手術,眼內灌了空氣;或有眼內出血,此時就要遵醫囑決定睡覺的姿勢了。

   “術後不能抽菸喝酒"很多家屬希望趁此手術機會改變病人的習慣,因此常常要求醫師對患者說說教。一點酒精對白內障術後應無大影響,但若喝到爛醉撞到眼球事情就大條了。至於抽菸對術後的立即傷害並不多見,但抽菸對於眼睛的危害來至兩方面,煙霧本身刺激眼球表面,抽菸會讓眼部血管收縮,所以還是少抽為妙。

   網路上流傳很多白內障手術術後的飲食指示及禁忌,好笑的是大多數都寫不能吃什麼什麼的,理由是會誘發白內障。一來沒什麼根據,二來白內障剛開完,如何再誘發呢?說到眼睛保健,不管什麼毛病一律大推葉黃素及玉米黃素,對白內障術後這是沒什麼用的。只要保持正常的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也不用特別進補,若有便秘現象吃些軟便的食物倒是有幫助的。

開完白內障該怎麼照護?


          白內障手術是一個精密細微的手術,一個身體健康的人通常手術後都可快速復原。剛開完刀護理人員會在手術檯上幫你點藥水,貼上紗布及保護眼罩,護送出開刀房,在休息區休息約半小時至一小時再離院。剛動完手術絕不可以駕車,若沒有人接送,請工作人員幫你叫計程車,回家後可適度休息或睡一覺,不過若覺得精神不錯,日常活動並不影響開刀傷口。

        有些醫師會囑咐六小時後或晚上睡前,就打開眼罩點藥水;有些醫師則希望你都不要動到眼睛,一直到第二天回診再由護理人員取下眼罩,請遵從指示即可。準備一隻防強光及風砂的太陽眼鏡,第二天回診後若不想再用眼蓋遮眼時,白天可以只戴太陽眼鏡,但晚上一定要貼上眼罩保護至少持續一週,避免睡覺時不自覺搓揉眼睛。

   大家最關心的術後照護基本上可分為避免感染、避免撞擊及避免眼壓升高三個部分。遵囑點藥,暫停游泳及盆浴,淋浴時緊閉雙眼,清潔臉部時用毛巾擦拭勿沖水;洗頭時,可採臉部朝上的後仰姿勢或緊閉雙眼,都可避免傷口感染。避免撞擊可如上所述使用眼罩及太陽眼鏡,金屬眼罩可以沸水煮過或以75%酒精擦拭消毒。減少彎腰低頭,避免過分用力,例如:抱小孩、提重物、劇烈運動等可避免眼壓升高。手術後無論時間長短,如果術眼出現紅腫、疼痛、畏光、流淚、分泌物增多、視力下降的情況,應和醫護人員聯絡安排就診。

        初打開眼罩時視力有點朦朧,畏光、刺痛,些微分泌物是正常的,因為眼睛還不能很快的從被遮蓋的狀況回復,也一時無法適應開刀後的新視力。若是第一眼,病人常會被超乎異常鮮艷的顏色及強烈的光亮所震撼,甚至感到有點不適;也許會注意到開刀眼看東西偏藍色,未開的那眼則偏黃,簡單形容開完的像在日光燈下,未開的像燈泡色。有些病人會抱怨飛蚊增多,其實是因為術後進入的光線較充裕凸顯了本來就有的玻璃體混濁物。

        開完刀有些眼睛會紅到嚇人的程度,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開刀操作及藥物、消毒劑的刺激,造成血管鬱血;第二是結膜下出血,有兩個來源,術前是否在結膜下注射麻醉藥或只採用點眼麻醉;下刀位置較接近白眼球的血管或在沒有血管的角膜上。若是前者則出血為必然,反之就較不會出血,有的醫師會藉此渲染不出血技術較佳,其實這和技術無關,聽聽就好。結膜下出血會在一兩週內吸收掉,全程不影響視力。中風或放置心臟支架或瓣膜的病人,術前會停用抗凝血劑,於術後應可恢復服用,若有疑慮於第一次回診時詢問眼科醫師即可。

        有些病人於初次回診時會報告說昨晚偷看電視已很清楚,有些則到三兩天都還有點模糊,每個人的恢復速度會有些差異,不過通常一週至一個月會回復至最佳視力。病人若嘗試戴舊的近視或老花眼鏡,可能無法適應,因為開白內障通常會將術後度數設定在接近沒有度數,舊眼鏡的度數當然不合。聰明的病人會取下術眼那邊的鏡片,若另一眼度數三百度以內可能暫可將就,若超過可能還是戴不住,一般建議一個月度數穩定後再重配眼鏡。


開白內障的過程如何?



有些很緊張或龜毛的患者,會希望醫師詳述開刀的過程,這讓開刀的醫師有點為難。當然醫師有解說的責任,但是若詳細描述到讓一個不具醫療背景的人都能完全了解,花的時間可能比實際開刀的時間還來的長。若是以實際影片雖然youtube上有一大堆,但是沒有醫療背景的人要看懂或不受驚嚇也不容易,我來試著解釋一下白內障手術怎麼做。

首先術前準備會花上半至一個小時,這也是為什麼報到時間和手術時間會有一大段差距。通常第一步是量血壓、脈搏,接著確定要開哪一眼,在額頭上做個記號,然後點散瞳劑放大瞳孔,口服止痛及鎮靜劑,更換手術罩袍。有些醫師會要求剪睫毛,怕睫毛妨礙消毒及手術,但現在多數不剪睫毛改以膠膜包覆睫毛及整個眼瞼。

輪到手術時,護理人員護送入開刀房後,躺上手術檯,醫師或護理人員會調整你的身體及頭部的位置,再次確定手術部位及術式,接下來滴幾滴包括麻醉劑、抗生素及散瞳劑的藥水。習慣球後麻醉注射的醫師會在此時注射麻醉藥至眼球後方。下一步是消毒,以優碘溶液塗擦眼部及其四週,這時只要輕閉眼睛,優碘若流到眼球表面,會有一些刺痛感但是不會有任何傷害,還可消毒一下眼球表面。從消毒開始就不可以伸手觸摸消毒部位,有任何不舒服須告知醫護人員處理,例如消毒藥水流到耳朵,鼻子發癢之類,不可自己伸手摸,否則絕對會引起一陣緊張的喝斥,因為手一碰到消毒部位,就前功盡棄一切要重來。接著鋪上消毒的罩單或包布,貼上包裹眼睫毛的膠膜,用剪刀剪開膠膜後,就可以將撐眼器置入眼皮下撐開眼睛。有些病人會煩惱眼睛會眨怎麼辦,事實上是不會發生的。有些醫師會在這時候在結膜下注射麻醉藥,多數醫師則以點眼麻醉的方式進行。

         接下來就動刀了,依醫生習慣的手術位置,有的主刀醫師會坐在你的頭頂側有的則在耳側。先在黑白眼球交界的輪部前後,穿刺一大一小兩個傷口,打入黏稠的人工玻璃體撐住前房;接著將水晶體的前囊穿刺後以極細的囊袋鑷撕開一個圓形的開口,在前囊下灌水分離前囊和皮質,以撥桿旋轉水晶體核和皮質,讓前囊和皮質完全分離。主角超音波乳化儀接著上場,乳化儀的探頭像一隻大鋼筆,可以同時噴水,發射超音波碎裂皮質及核,並吸走水及碎裂的皮質。到底乳化時病人看到什麼景象,各人說法不一,多數人可看到光及移動的影子或藍紅橘黃等不同的色彩,有的說像彩雲飛,有的說佛光普照,沒得準,還有研究請病人畫出來(http://www.bmj.com/content/331/7531/1511),有興趣可自行參考,以後自己再畫一幅。病人最擔心的是手術會不會痛,我的名言是會痛免錢,但是超音波乳化儀須維持在一定壓力下操作,眼睛略有脹脹的感覺,消毒液、藥水難免會有些微刺痛感。

        清除完水晶體核及皮質後,接著注入人工玻璃體撐飽水晶體囊袋,然後以注射的方式打入摺疊的軟式人工晶體,等人工晶體在囊中慢慢展開後就可以吸除人工玻璃體,再灌水入前房,並將傷口以水灌腫封閉,檢查有無滲漏,結束手術。後續會點術後的藥水,貼上紗布及金屬或塑膠的保護眼罩,就可下床出手術室了。以上是白內障手術的一般步驟,但每個醫師有他的慣用技巧或獨門絕技,當然會有些微差異,不要太緊張說醫師做錯了。

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決定要開白內障了,我該跟醫師談些什麼?

            下定決心要對白內障宣戰了,對於手術本身當然有所不安,另一方面也不太清楚要如何跟醫師討論溝通開刀的事情,我們來談談白內障手術之前需要跟醫師談些什麼?首先一些基本的身體狀況應主動跟醫師說明,例如有無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氣喘?有無使用抗凝血藥物?還有常忽略的有無使用前列腺肥大藥物?早期開白內障的術前檢查跟開一個大刀差不多,胸部X光、心電圖、生化檢查包括肝腎功能及全套血液尿液檢查,現在由於傷口縮小加上健保的包裹給付,只有高度懷疑的項目才會檢查了。糖尿病控制不佳易增加感染風險及傷口癒合不良、角膜表皮缺損等問題,每位眼科醫師能接受的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的數值不一,但是能控制好為上策。高血壓及服用抗凝血藥物都會增高出血的風險。改善前列腺肥大的α-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會造成所謂的虹膜鬆弛現象,手術中瞳孔縮小,虹膜漂動,甚至漂出傷口外,需預先點或前房注射腎上腺素散瞳或併用瞳孔擴大器或虹膜拉勾,否則開刀的併發症會增高。氣喘病人有時需先使用噴劑加上氧氣才較舒服。

        由於現代的人工水晶體的發展日新月異,除了健保給付的人工晶體外,各種不同功能的自費晶體。包括非球面降低球面像差,增進夜間視力;散光片矯正既存的散光;多焦點或長焦段可以看遠看近,降低甚至免除對老花眼鏡的依賴;變色人工晶體會隨著陽光變色;可調度數晶體可在植入後再細調度數,品項多到讓人難以抉擇。首先需要了解的,沒有一種晶體是完美無缺的,因此先評估個人的需求,再來是經濟的考量,若有私人保險給付當然就少了這一層考量。夜不出戶的人,增近夜間視力意義就不大;很可以接受老花眼鏡或很少看近距離的人,多焦點就不那麼有吸引力;倒是高度散光的人趁這個時候矯正幾乎有利無害。有些患者擔心健保片的品質較差、壽命較短,有生之年還要再手術更換,我的標準答案是片子壽命多長我不知道, 但絕對比你長。

        白內障手術是改善近視、遠視、散光等各種屈光不正的大好機會,因此和醫師討論術後希望達成的度數是必要的。多數的患者選擇術後看遠的清楚也就是沒有度數,但此時看近的就需要老花眼鏡來矯正。選用多焦點或長焦段的人工晶體會改善此情況,但也不是沒有缺點,尤其是繞射式多焦點,可能對比敏感度和亮度會下降,也較易有夜間眩光的問題。有些病人由於多數時間是看近的,也習慣於他戴近視眼鏡文質彬彬的模樣,會要求保留一些近視度數,於近距離工作時較方便,此時依其使用電腦或閱讀習慣,保留一百五至二百五的近視度數,或使用延焦鏡片,保留約一百至一百五十度的近視,看遠看近都可達到不錯效果,看遠或夜間開車再戴上低度的近視眼鏡。較麻煩的病人是只有一眼白內障,近視度數又高,此時就不好決定術後度數的設定,因為都會有缺點,設定為沒度數,術後因兩眼視差很難戴眼鏡;設定為近視以後另一眼還是要維持近視,脫不掉眼鏡了。

        標準的白內障手術是晶體乳化術加上人工晶體植入。最新的方法則是以飛秒雷射切傷口、撕囊及分割水晶體核,取代傳統以鋼刀或鑽石刀穿刺傷口,手動撕囊及劈核。飛秒雷射只是一個前置手術,需外加自費五萬至七萬不等的費用,雷射完後續仍需移到超音波乳化儀進行乳化手術,再植入人工晶體才完成全部手術,整體所需時間也較長。飛秒雷射可以避免一些人為的失誤,但熟練的眼科醫師絕對可以不需要飛秒雷射就精準安全的完成手術。整體而言,飛秒雷射是否加強手術安全性及提高術後視力迄今尚無定論,是否採用此手術方式,可與手術醫師進一步討論。


非開不可的白內障



   老先生懷著惶恐不安的心情出現在診間,先前的醫師說我的白內障要是不開會瞎掉,病人一方面掙扎要克服接受手術的恐懼,一方面又要面對不開會瞎掉的威脅,內心之糾葛不安可想而知。白內障不開真的會讓眼睛瞎掉嗎?因為單純白內障而引起永久性失明的情況可說是絕無僅有,也就是說單純白內障沒有併發症的話,就是放個三五年甚至十年再來開刀也不見的會有問題。

  但是白內障放久了容易引起一些併發症,就可能會傷害到視力。比較常見的是白內障過熟水晶體水腫,由後往前擠壓虹彩,導致前房隅角變窄,造成慢性閉鎖性青光眼或急性青光眼。閉鎖型青光眼因為眼壓升高幅度有限,患者可能不自覺而未求醫,時間一長造成視神經萎縮,視力視野逐漸喪失,因為這是不可逆的變化,此時再開白內障效果就不好了,這是過熟白內障最嚴重的併發症,也是所謂白內障不開會瞎掉的說法來源。急性青光眼則會導致突發性眼部、頭部疼痛,視力喪失,病人會因症狀嚴重而求診,通常可以獲得即時的治療,視力喪失的機會反而較小。過熟的白內障也會使水晶體內的蛋白質溶出,誘發虹彩炎及水晶體溶解性青光眼,導致瞳孔和水晶體沾黏,增加開刀的困難度。以上的情況都是要靠白內障手術才能解決。

        另一較常見白內障術後視力回復不佳的情形則是白內障合併視網膜病變,例如老人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甚至視網脈剝離,視力逐漸變差,但病人卻單純認為只是白內障引起的視力不良,錯過治療眼底病變的最佳時機。若白內障已妨礙視網膜檢查或醫師也不易判斷到底是白內障還是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不良,最好先接受白內障手術以免錯失眼底疾病的治療時機。

        有些病人一聽到要眼睛手術就嚇的不敢再出現在眼科,其實現在的白內障手術成功率非常高,術後效果良好也不會有什麼不適,逃避其實是很沒有必要的。年紀大常是不想動手術的藉口,其實年紀雖大,若尚有行動力,但視力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在健康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最好先進行一側的手術,若日後身體狀況有異無法再承受他眼手術,至少還有一眼有視力可應付日常生活。最麻煩的情形是年紀很大,兩眼成熟性白內障,失去生活上的有效視力,家屬照料上極端困難,身體虛弱毛病又多,安排手術已有相當的風險,甚或失智或巴金森症的病人更需以全身麻醉施行手術,徒增許多風險和困擾。


        以上都是臨床上較易碰到也會建議患者及時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情形,若已有上述情況但自認視力尚足以應付日常生活,一時還不想接受手術,則應三到六個月接受眼科醫師檢查視力、眼壓、水晶體及視網膜,掌握眼睛的健康情形。有些病人不願面對白內障需手術的現實,推託說開完還是會再生,因此不想開。其實所謂白內障會再發是不可能的,臨床上所謂的續發性白內障是指白內障手術後,殘餘的囊袋細胞再生,於人工水晶體的後方形成後囊混濁。此種續發性白內障只需要在門診使用釹雅克雷射切開後囊,就可以讓視力再度清晰了。

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天啊!我有白內障了


                         
醫師真的嗎?我有白內障了,猶如晴天霹靂,對病人的衝擊太大了,病人立刻啟動否認模式,可是我看東西都好好的,奇怪啦剛進來不是主訴視力模糊嗎?聽到白內障,病人都會心頭一震,其實我常開玩笑的告訴要求檢查有沒有白內障的病人說,當你有白頭髮時就有白內障了,因為白內障是一個正常的眼睛局部老化過程,只要活得夠老,人人都會有白內障。關於白內障手術我的台語順口溜是只要活嘎有夠歲,這刀你的閃不過

水晶體是眼睛中調節看遠看近的透鏡,中年時水晶體逐漸失去彈性,造成老花眼;年紀更大水晶體變混濁則形成白內障。年齡是白內障進行的主因。陽光中的紫外線B會穿透角膜,進入眼睛,而水晶體會攔截紫外線B不讓它到達視網膜造成傷害,長期下來水晶體內的變性蛋白質逐漸累積而造成混濁,較少見的情形如先天性、外傷或放射線也會造成白內障。形成白內障的危險因子還包括菸酒和糖尿病,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病人更是高風險,一方面白內障提早到來,二方面有糖尿病視網病變時,不易觀察到視網膜的變化,有時患者已有嚴重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卻自認只是白內障影響視力,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皮質性白內障呈現車輪幅條狀混濁

在地理分布上越接近赤道或高海拔地區的居民因紫外線較強,比起住在高緯度或低海拔的人,罹患白內障的年齡會來的更早;日常工作需長時間暴露於陽光下如漁民、農夫產生白內障的年齡也會比坐辦公室的來的低。

由於白內障對視力的影響是漸進的,因此一個視力正常的人也可能已有白內障。對視力的影響程度在於水晶體由何處開始混濁的 ,若在水晶體週邊的皮質開始混濁,視力是不受影響的。若混濁的地方是水晶體核,一開始視力並不會立刻降低,而是產生近視度數增加的情形,在本來有老花眼的人,可能因為初期的白內障反而可以不需要老花眼鏡就看清楚報章雜誌,欣喜之餘四處宣揚返老還童了,殊不知這是典型的老化過程,離白內障手術的時機越來越近了,等水晶體核變的更硬,度數急遽上升,更換眼鏡也無法矯正視力,就只剩手術一途了。還有一型白內障是後囊混濁型,常見於類固醇使用者,此型會在後囊正中央開始混濁,當光線較強時瞳孔收縮,剛好被混濁的後囊遮住,導致光線越強越看不清楚,在屋內光線較弱時視力反而較佳。

同一白內障以視網膜紅反射照明,呈現更高反差的混濁


防止白內障並無絕對有效的方法,雖然有號稱防止白內障進行的眼藥水,但效果並不明確。戒菸、控制糖尿病及適量的攝取富含抗氧化成分之深綠色及深黃色蔬菜水果,補充維他命ACE,都有些幫助,但唯一證實有效的方法就是戴太陽眼鏡以避免紫外線的過度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