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眼,學名為麥粒腫 (hordeolum,stye),一個熟悉但不知從何而來的名字,小時候大人總說是看了不該看的東西,現在也偶而拿來開病人玩笑。這是一種急性的細菌感染,因部位不同,可分為內、外麥粒腫。外麥粒腫是睫毛基部的蔡氏 (Zeis) 皮脂腺或莫氏 (Moll) 頂漿腺遭感染所引起的,常可從外側看到膿疱;內麥粒腫是瞼板腺感染,外側可能紅腫但須將眼皮翻開才看的到在眼皮內側的膿疱。典型症狀眨眼時有異物感或疼痛,眼瞼出現膿腫,局部眼睛疼痛、紅腫、搔癢、燒灼感、流淚。它是自限性的疾病,但治療可縮短疾病過程。
圖一 外麥粒腫,可從外側看到膿疱。 |
圖二 內麥粒腫,翻開眼皮才能看到膿疱。 |
針眼主因為皮脂腺分泌旺盛阻塞後,細菌入侵在腺體內孳生,引發感染。天熱時皮脂腺分泌旺盛,吃太多油炸、堅果類,冬天進補,眼瞼炎、化眼妝、接睫毛,都易引起腺體堵塞。雖然很多病人描述壓力、睡眠不足、加班、用眼過度等導致針眼發作,但可能是因為疲勞導致眨眼次數減少,誘發瞼板腺阻塞所致。細菌來源則包括用髒手去揉眼睛;共用毛巾或化妝品等:小小孩易因吃完指頭後揉眼睛將口腔細菌帶入而長針眼。洗臉時應注意眼瞼部位,包括睫毛基部及瞼板腺開口處的清潔,多數人因怕傷到眼球,洗臉時會刻意避開眼瞼,反易造成瞼板腺開口阻塞,油屑累積在睫毛基部,進而誘發針眼。畫眼妝的卸妝一定要徹底,不應與他人共用化妝品,常長針眼的就不要接睫毛了。
眼皮腫是針眼的機率最高,但也可能是其他病況。過敏性水腫,會快速發生眼皮浮腫、癢,但不會有痛感。昆蟲叮咬的,除紅腫癢,可見叮咬的點。針眼早期用摸的比用看的還準,會摸到小硬結,會痛的是針眼,不痛的是霰粒腫。過敏的摸起來一片軟軟的不會有硬結。
針眼的保守性治療,依部位不同,醫師會開立抗生素或混合類固醇的藥水或藥膏。嚴重者則給予口服抗生素、消腫及止痛藥。若膿疱很大或已明顯接近表皮,則考慮以針頭或刀片挑開,將膿擠出,可加快療程。我讓病人選擇要長痛或短痛。長痛就是保守治療,點藥加熱敷,慢慢好。短痛則是挑破擠膿,挑開時因有局部麻醉並不太痛,擠壓時表面麻醉藥是沒用的,就是會痛。這段時間最好不要戴隱形眼鏡及眼部化妝,因為隱形眼鏡會吸附藥水或被藥膏汙染,為了戴隱形眼鏡而不點藥物更是本末倒置。
圖三 外麥粒腫挑開擠膿,與圖一同一病例。 |
熱敷可用乾淨毛巾浸泡熱水後,稍擰乾敷在眼皮上,或用任何形式的熱敷墊,一天數次能幫助阻塞的腺體暢通,增加周邊血液循環。老祖母的秘招,教我們把病灶對側手由後繞過頭後,拉外眼角說可消除針眼。初任眼科醫師時不知所以,問前輩也多認為鄉野無稽之談,後來對瞼板腺越來越了解,終於明白這其實是先民的智慧。治療瞼板腺阻塞時,需用瞼板腺鑷,擠壓瞼板腺,病人常問能否自行擠壓?利用這種拉扯法或用力眨眼,及順著瞼板腺排泄方向按摩,是較可行的辦法。因為此法可壓迫瞼板腺使其通暢排膿,對針眼應有其功效。
針眼一般都是自限性,但有些人總想自行突破,最原始的甚至用髪尖去戳它。但若使用未消毒的針去挑,可能造成細菌擴散出病灶,進展成蜂窩性組織炎,引起大範圍眼皮紅腫熱痛,此時局部抗生素已不夠用,應口服甚至注射抗生素。家長很關心針眼會不會傳染,其實是不會的。有些患者一眼長完,另一眼又長,甚至一眼數顆,只能說他眼瞼體質和衛生不佳,塑造了容易感染的環境。若一個人長了針眼,另一個家人也長了,全家人有類似體質或飲食應是最合理的解釋。
霰粒腫和麥粒腫很像,差別是不會痛。大部份的麥粒腫治療後,紅腫熱痛逐漸消失,但有些會變成慢性發炎,殘留一個微凸的肉芽組織,就是霰粒腫(chalazion),又稱「瞼板腺囊腫」。也有非續發於麥粒腫的原發性霰粒腫,它是由於瞼板腺分泌旺盛堵塞,導致分泌物無法排出,引起慢性炎症肉芽腫,和細菌感染無關。若病灶較小且無症狀,可用熱敷及藥物促進吸收,通常在幾個月內會自然消失。若拖延較久,可考慮直接注射類固醇進病灶中。但若病灶太大引起眼瞼下垂、遮蔽視線或壓迫眼球,甚至誘發散光,則應考慮切開刮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