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人工水晶體的發明


       

人工水晶體的發明是二十世紀重大的醫學突破,大幅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人工水晶體的發明是二十世紀一個重大的醫學突破,英國眼科醫師Harold Ridley被尊為人工水晶體之父,為發明並植入人工水晶體的第一人。據說他的這項發明來自於一個醫學生的挑釁,有一次Ridley醫師示範了一個完美的白內障摘除手術後,意氣風發,卻被一個醫學生刺激他說可惜你不能夠以透明鏡片來取代你取出的渾濁白內障。被潑了這盆冷水後,Ridley醫師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回想起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飛行員被槍擊後碎裂的飛機艙罩傷及眼睛,常有大小不一的碎片殘留在眼內,Ridley醫師觀察到除非這些碎片銳緣,碰觸敏感且活動的眼睛組織,否則幾乎不會引起發炎反應。眼睛是一個敏感的器官,即使是非常微小的異物進入眼球都會引起發炎,但是眼睛卻接納了這些碎片。飛機艙罩是用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製成的,因此Ridley醫師構想純化這種材質製作人工水晶體,來取代囊外摘除術所取出的渾濁白內障,早期的人工水晶體也都沿用這個材質,直到現代這種材質的人工水晶體仍偶被使用。

            第一個人工水晶體由Rayner公司製造,除了周圍一圈稜脊外其大小和形狀都類似人類的水晶體,於194911Ridley醫師在倫敦的聖湯瑪士醫院成功的植入一個45歲婦人的眼中,但是因為無法確認人工水晶體可以穩定於置入之位置,因此當場它又將它取出;於1950年二月再次植入於同一眼,這是史上第一次永久性植入人工水晶體。術後雖有葡萄膜炎,經藥物治療後完全緩解,經檢討這問題可能是由人工水晶體消毒方法所致。手術雖然成功,可是當時設計人工水晶體時僅模擬水晶體的曲度,並未進行實驗室的光學測試,術後有一千八百度近視和六百度散光,視力可矯正到0.3。此後十二年間植入了約一千顆人工水晶體,成功率約70%。併發症包括20%病例發生晶體脫位,10%續發性青光眼。雖然獲得初步的成功,但當時批評的聲浪也不小,認為這種手術太冒險,可能會傷及病人的視力。

         Ridley醫師以囊外摘除術,將人工晶體放在後房,夾於虹彩及後水晶體囊之間。而當時通用的手術方式是將整顆水晶體摘除不留後囊的囊內摘除術,加上當時的水晶體是我們現代使用的45倍重,因此水晶體脫位的比例非常高,逐漸的整個手術方法及晶體設計都被放棄。後續的發展是將人工水晶體置於虹彩與角膜間的前房,由於設計及製造問題,造成許多因角膜內皮細胞損壞而導致的水泡性角膜炎,病人甚至因而失明,Ridley醫師也因此遭受到國際性的多方責難。幸賴Ridley及一些有遠見的醫師在此基礎上再接再厲,人工水晶體不斷的改善,於六零年代末期,漸趨普及。人工水晶體於1981年通過FDA的許可認為它是安全有效的。我於1982年開始接受眼科住院醫師訓練時,老一輩的醫師心中對人工晶體安全性仍然存疑。其實這也不奇怪,遲至1983Ridley醫師服務的歐洲最老牌也最出名的Moorfields 眼科醫院仍有對人工水晶體安全性存疑的學術報告。

        半個世紀過後,我們確認Ridley醫師的努力是劃時代的大突破,改善了許多老年人的生活品質,Ridley醫師也於晚年因此項重大醫療成就獲英國女王封為爵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