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水晶體發明以前,想要在白內障手術後重建完美的視力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白內障手術已有千年的歷史,羅馬時代即有醫書記載,中醫也有〝金針撥障術〞撥動成熟的白內障使其掉入玻璃體中,毛澤東當年即以此種方式處理白內障。但直到人工水晶體發明以前,想要完美的重建手術後的視力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人工水晶體發明前的白內障手術以水晶體囊內摘除術為主,先切開角結膜交接處約一公分大小之弧形切口,以藥物溶解聯結水晶體和周邊組織的懸吊韌帶後,再以鑷子或冷凍探針取出整顆水晶體後,縫合傷口讓眼睛成為無晶體的狀態。
術後通常以眼鏡矯正無晶體造成的高度遠視,這種厚重的凸透鏡度數高達一千三百度外觀很不討喜,鏡片中間凸起被形容為〝荷包蛋〞。視野有一環狀盲區,會產生所謂〝盒中彈簧小丑〞的現象,物體進入盲區時會突然消失再突然出現在眼前。這種度數的透鏡會放大物體達30%,影響空間判斷能力;因球面像差的問題,視線一偏離鏡片中心所見物體是扭曲的,週邊視野也受到限制。若是單眼接受手術,因兩眼像差頗大,無法以眼鏡矯正。因此在人工水晶體發明前,病人要忍受長期的視力不良、行動不便,等到〝白內障熟了〞才安排在短期內兩眼連續接受手術,方便以眼鏡同時矯正,解決兩眼影像大小不等的難題。
隱形眼鏡對於無晶體的矯正有很大的幫助,解決配戴眼鏡時影像放大、外觀不雅、影像不等大的部分困擾。但並非每個人都能適應隱形眼鏡,過敏、感染等副作用,骯髒的工作環境,以及老年人手腳不方便等問題都會影響隱形眼鏡的配戴。直到人工水晶體發明,才完美達成白內障術後的視力重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